At ● Cyanogen

我不要当仙女了
我要当闪电女侠

晚上好。

这里是2020只发布了一篇文章的牛肉面。


先来讲一讲一月份读的两本书。


第一本是王笛老师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900--1950》。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去年看了王笛老师的另一部《袍哥》。事件同样发生在四川,作者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成都茶馆业,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观察一个微观世界在历史背景下扮演的角色。王笛老师在本书的开篇和结尾处都用了简短的篇幅虚构出一位成都男人在茶馆中的普通一日。看到这两段的时候我十分惊喜,勾勒画面的叙述性文字比社会学名词带给读者更大的想象力冲击,作者真正懂得如何将读者引入一个可能有点枯燥的学术世界。

整本书最有意思的一个论点来自于结论章节,由R.斯潘提出。她指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并不具有唯一性,而是一个可以随着人的举动互相转化的变量。我很爱收集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一方面每次看到都有种脑内的神经元又多了几个触手的感觉,而另一方面这些小知识也的确可以作为与人聊天中有趣的谈资(当然也是到处秀一秀的利器)。

从开始读《茶馆》的第一页,我脑子里就慢慢开始思考一个话题,叫它“循环”也好,“轮回”也好。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向车轮一样旋转着前进的。“历史的车轮”早就是个烂大街的比喻,而我想表达的是从各个层面来看,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周期,无论人们如何警觉如何自省,相似的事情总是重复上演。《茶馆》对于二十世纪初的成都社会多有批评,这些批评放到今天来看依旧句句在理。一百多年过去了,一切进步仅仅浮于表面,我不能确定历史这架车是否真的在前进,只留车轮不停转动。


《茶馆》暗含了社会的循环,那《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则是个人命运的循环。买这本书的时候的确带着玩味的成分,好奇我是否能从这薄薄几页纸中参透蓝翔汽修的奥义。书的腰封这样形容:以幽默对抗荒诞,令无数读者笑到落泪。我翻开第一页前深吸一口气,把厕所的卷纸拿到身边,做好了“笑到落泪”的准备,然后直到合上最后一页我也没挖出哪怕一微克笑点。不过这也不妨碍它是一本好书的事实。

瓦伦蒂娜处心积虑地接近娜迪娅的父亲,以求换来自己与儿子斯坦尼斯拉夫逃离乌克兰,永居英国。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瓦伦蒂娜的闹剧所处的现在时,一条是娜迪娅的母亲柳德米拉所处的战争时期。柳德米拉为了在战争中活命,带着家庭从乌克兰一路向西,在地动山摇中艰难生存。而瓦伦蒂娜不过是一个极端版本地柳德米拉。两个跨越不同时代、生前没有交集的女人命运神奇地相通。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乌克兰的拖拉机历史概述。我对于每一段历史的隐喻感到困惑,作者不会无意义地加入如此大量的无关文字,而我也确实说不出来它们指向何处。唯一一处可以肯定的是有关“瓦伦蒂娜坦克”的描述:它诞生于情人节,却毫无可爱之处,笨重又致命。爸爸写下这一段的时候一定是咬牙切齿的,它明晃晃地暴露着瓦伦蒂娜带来的压迫与恐惧。


书评内容到此为止,接下来说两首最近突然有感慨的歌,依旧和上面提到的“循环”脱不开干系。


第一首是《Cliff Parade》。崖边行军,歌名中就带着一腔孤勇和无畏。Intro里的小军鼓无限扣题“Parade”。最精巧的地方在副歌,只有一句歌词“Let it crash”,剩下的都是synth和鼓点交织的经典NELL式旋律。仿佛一脚踏空悬崖,直直向下坠去。奇妙的是,等待在前方的并不是死亡的深渊,相反的,重力在瞬间消失,令人恐惧的坠落换来的是自由自在的跳跃。这让我想起温温的一句歌词:我就像气球一样高高飘起/就算一下子掉下去也有垫子接着/不对/是有海洋可以漂浮/风也会来照顾我。一模一样,精确无比,不由让我对于精神相通的坚决否定开始动摇。

另一首是《소멸탈출/逃出消亡》。一句话的乐评:青鸟式的消亡。歌曲前面大段的主歌与副歌都是逃跑的过程,在结尾最后一句歌词前,歌曲突然变得明亮开朗。《青鸟》里,孩子们在墓园中等待着死亡的降临,最后只看见满园盛开的玫瑰花。消亡的尽头是是极致的盛开,我们走向消亡,也逃出了消亡。


好了,写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终于可以放下紧绷的神经,随便聊一些琐事了。


其实一月也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惊天动地的消息,不过就是每年都会出现的最down时间段照常到来,每天又懒又废地摊在家里,听首歌也能在清晨八点猛女落泪。

最近迷上了在某鱼卖二手货,本来就看屋子里一堆东西不爽,现在每天都要仔细搜查一遍屋子,把有人要的没人要的统统挂上去,或许不日就能获得一个干干净净的空房间【对,我在想peach。


明明是一月总结,拖着拖着连二月的第一周都过了两天了,而二月的书还没开始读。后天就是除夕,明天要开始给狐狸写信了。


就这样吧,累了,要睡了。


以上

写到中间想保存结果差点删掉全文的牛肉面

PS.第二本书明天补图,今天拍不了了

评论

热度(1)